石家庄市非遗项目“火流星”或面临失传 后起之秀仅三人
旅图资讯网行业频道04月28日讯 据中国旅游新闻网报道,一根一米多长的绳子,两端分别系上装满燃烧木炭的铁笼子,表演者飞快地舞动绳子,燃烧着的木炭温度可达3000多度,铁笼子在空中飞转,人在火中,火花四溅,形成一道道流动的光影,晚上欣赏奇特惊险,蔚为壮观。这是2013年石家庄市新华区赵陵铺镇赵一街村申请到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火流星”,然而现在却面临着失传的尴尬困境,会耍火流星的仅剩9人,其中6人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而后起之秀仅有3人。
据相关记载,“火流星”起源于500年前。传说一名道士在山上修道,山上虎豹成群,为防野兽攻击和强身健体,这名道士就创造了既能防野兽袭击又能锻炼体质的火武器,后演变成了现在广为流传的“火流星”节目,一直流传到现在。
赵一街是省会石家庄新华区赵陵铺镇的一个村庄。上世纪50年代,是赵一街“火流星”大放异彩的时候,它几乎是一项全民运动,技艺达到顶峰,60年代“火流星”开始沉寂,2000年赵一街恢复了火流星表演,目前的负责人为76岁的吴福海。
吴福海告诉记者,他6岁就会耍“火流星”,那时候男女老少都会耍这个,体育课也是玩这个,刚开始他在绳子的两头栓起小砖块就开始耍,也用过沙袋,再后来技艺熟练了开始用铁笼子。
吴福海回忆起以前演出的事儿仍历历在目。他激动地讲到,13岁那年,“火流星”代表队曾到保定市参加河北省民间文艺汇演,还被省政府点名火流星为庆祝中苏友好交流节目,演出时震惊国内外观众,苏联友人看傻了眼,大赞奇妙无穷,齐欢呼“再来一个”、“再来一个”,为发扬光大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他们那一代人多方筹集资金重新组建了赵一街“风火流星”表演队。2009年参加老年活动中心举办的活动获得三等奖,2010年参加了石家庄市春晚海选,得到评委老师的一致好评。2011年以“风火流星”为名参加了在谈固举办的民间文艺汇演,荣获特别奖,此后还曾参加过中国达人秀的海选等。
据吴福海介绍,火流星”作为一项民俗体育运动,抛开表演成分,它本身就具备很高的健身价值,能够锻炼臂力、肩肘和全身的灵活性,目前的“火流星”共有“虎口吐焰”、“火环飞舞”、“仰首五环”等10余个招式。然而令吴福海难受的是,随着会耍的人有的去世有的身体不便,目前能坚持下来耍的仅剩9人,其中6人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而后起之秀仅有谢佳成、刘敬洋和吴文贺三名“90后”。
“我真不想看到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掉,所以希望相关部门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免费传授技艺的平台,让火流星传承下去。”吴福海长吁短叹地说道。
作为后继力量之一的谢佳成告诉记者,“每次听到吴爷爷说,不管他身体咋样,只要演出有这三个孩子,他就敢去,他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我们身上,我们不能辜负他。”
另据谢佳成介绍,他们还曾改进过火流星道具,采用LED发光球加上干电池和开关,虽舞动起来更加安全,但还是不如铁笼子舞起来绚丽,所以又放弃了。现在整个团队为了更好的传承火流星,每周日下午都会聚在赵一街娱乐活动中心去交流和练习。
何信芳是赵一街有名的历史学家,据他分析,随着进去经济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普遍存在老龄化现象突出,传承难度较大,同时大部分年轻人缺乏学习兴趣,非遗传承处于有人教无人学的窘境。
版权及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旅图资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邮箱724868242@qq.com。![]() |
新加坡滨海湾金沙—新加 |
新加坡,又被世人称之为狮城,这个国家面积仅有719平方公里,没有省市县镇 [详细] |
![]() |
百年时光 以“姓”为证 |
随着经济水平的稳步增长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我们所处的社会正经历着日新
[详细]
|